企业简介
咸宁市柏庄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本2000万,是一家专门从事青砖茶,红茶生产的市级龙头企业,今年初又将四百余年历史品牌的柏墩生甡川砖茶厂并购旗下重组后,斥资亿元在区开发区征地150亩建设柏庄生甡川茶产业园以扩大规模重塑辉煌。
咸宁市柏墩生甡川砖茶厂从事砖茶生产已有400余年历史,始于明(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盛于清,享誉国内外。清三朝元老雷以諴曾用之治愈慈禧太后腹泻而得一品顶戴,生甡川茶也因此被清廷定为“贡砖”茶,昭示天下。从此,生甡川名声大振,商事兴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生甡川”商标得已注册;清宣统三年(1911年),生甡川茶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和荣誉证书;民国十六年(1927年),生甡川茶在湖北省地区第一次国货展览会上被列为一等品展出,其后又两次荣获国家商标局注册证书,参加全国农业特色农产品展览。产品远销内蒙、新疆、西藏、东三省等地以及蒙古、俄罗斯、日本和西欧、北美各国;生甡川砖茶厂于2009年2月,被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老字号工作委员会评定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华老字号传承创新优秀企业"; 于1997年、2002年、2012年,被选定为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于2014年获得市龙头企业称号。
咸宁柏墩 "青砖" 独领风骚四百年
地处鄂南的咸宁不仅是驰名中外的“桂花之乡”,也是文明遐迩的茶乡。早在汉魏六朝时期已开始种茶。至唐武则天临朝称制时期,咸宁即有名茶“桃花绝品”传世。咸宁的茶叶种植,以柏墩为中心。据光绪八年(1882年)《咸宁县志》云:“咸宁马桥,柏墩地方植茶最广”。其中柏墩乡(今改为桂花镇)以砖茶加工著称,其早期的“箱红”至后期“长裕川”、“生甡川” 青砖茶。历时四百年,以柏墩为龙头自成一体的由淦水为起点的茶叶水运线路, 成为纵贯南北的中俄茶叶之路的源头之一。
至明代, 咸宁所产茶叶经过茶农初加工制成红茶后, 由川、 陕省茶商收购、加工、打包、外运。每年采茶季节, 茶商来柏墩坐庄收购,分级打包,外运销售,盈利分红。由于茶叶销售市场日益扩大,需求量不断增加, 而散装包装体积大,不便于茶商长途运输。此时, 柏墩出现了对初制毛红茶进行再加工的专业性手工作坊—— 砖茶庄。用类似北方牧民铡马草的方法, 用大铡刀将初制毛红茶铡细, 经高温蒸制后, 再用原始的加压木榨紧压成型, 然后用木炭烘干, 制成红砖茶又称“箱红”。到了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红茶改制老青茶, 又增加了砖茶的新品种——青砖茶。到清代中叶,砖茶加工机械改进, 开始使用杠杆原理制造的牛皮筋架(牛筋, 实际上是将骆驼皮切割成窄条后拧制而成)压制砖茶,提高了效率。
在柏墩从事茶叶收购、加工、贩运的,以从江西迁居来的何氏家族人数最多,从业最早,代代相传。他们大半寄寓于襄樊至汉中之间的鄂西北的郧阳,陕南的旬阳、安康、汉阴、石泉、西乡及平利、岗皋等地的川陕商贩茶线路上。到清代中叶,晋商崛起后,柏墩何氏一支又迁居到晋商贩茶线路上的豫西、晋南,从而形成两条何姓茶叶运输线, 他们每年将从柏墩收购的茶叶压制成“青砖”。从鄂南淦水上游的柏墩河三岔港渡口装船后, 沿淦水而下, 越斧头河, 入长江, 到汉口后转汉水 (又称襄河) 至樊城起岸, 经河南, 贯山西、抵东, 西两口 (即张家口、杀虎口) 分庄, 销往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 由驼队穿越茫茫的蒙古草原, 在边境口岸恰克图 (又称买卖城) 与俄商交易, 销往西伯利亚及俄国各地。由于质量上乘, 经营上以“诚信为本”,蒙古牧民与俄国商人一见,印有“长裕川”字样的茶砖, 便竞相购买, 这些茶砖甚至还可以代替货币在市面上流通。
在何氏家族,以何璜的生意做得最大, 他于乾隆中后期由安康返乡,购置田地、茶山, 并与晋商巨族——祁县渠家的渠映潢合伙经营开设历时150年的“长顺川”砖茶庄 (清末改为长裕川)。 这也是柏墩 “川”字牌边销砖茶规模生产的开始。
由于咸宁茶叶资源丰富,生产的砖茶与包茶质量上乘,竞争力强,市场广阔,利润丰厚。极具吸引力, 继长顺川、长盛川来柏墩合伙设庄后, 又有一些晋商相继来柏墩与本地何氏、顾氏、雷氏等家族合伙设庄。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柏墩及其附近的大屋雷、白沙桥、刘家桥、金沙湾和马桥等地先后开设茶庄50余家。到道光末年增至70余家, 其中柏墩先后增加了大德生、天聚和、宏益裕、天顺川、玉盛川、裕泰等七八家茶庄, 这些茶庄几乎占了柏墩这个小镇的1里长街80%的范围。到光绪年间, 柏墩的茶叶加工进入鼎盛时期。 “年可压砖茶五、六万箱,青红茶(包茶)尚不在内。” 从柏墩上街口的长裕川茶庄大门前至淦水上游柏墩河三岔港渡口止约3里的青石板路面被运砖茶和包茶的独轮车辗出两条约10厘米宽, 2厘米深的石槽,车痕至今犹在。
咸丰五年,湖广总督官文,湖北巡抚胡林翼,因军饷匮乏,联名奏请仿照扬州仙女庙章程抽取厘金,解充军饷。在鄂南的蒲圻、嘉鱼、崇阳、通山、咸宁分县设立6个专抽出产茶厘的局、卡。而咸宁独在柏墩设分局。据光绪八年 《咸宁县志 .食货.茶税》载:“自西洋通商,咸宁马桥,柏墩地方植茶最广,行户领贴开行,商人贩买, 委员抽取厘税, 有业厘, 箱厘。箱厘取之商, 业厘取之民, 夫厘者, 百分而取一, 不为不轻, 而综计而取, 不下万金矣”。由此可知,当时柏墩一年的茶叶营业额至少在百万两白银以上。此时柏墩的砖茶,可谓世人皆知。
柏墩砖茶兴盛有不少佳话, 咸丰六年(1856年) 时为三品顶戴、 由邢部左侍郎补江苏布政使、 江北大营帮办劳务大臣的柏墩大屋雷人雷以諴延误军机罪西戍新疆伊梨, 他因不适应伊犁水土和牧区生活习惯,从同乡何安祥的长裕川茶庄带去两箱砖茶。雷将一些砖茶分赠同僚和土司酋长。他们饮用后, 对其大加赞赏, “长裕川”青砖茶因此名噪西北。不久雷以諴经朝廷甄别, 赏四品顶戴, 补陕西按察使, 随升陕西布政使。咸丰十年(1860年)回京兼任刑部右侍郎。据传, 雷以諴曾用长裕川的陈年老砖茶治愈慈禧太后的腹泻, 得到太后赞赏, 名声大振。 “长裕川”一度被清廷定为“贡砖” 。这种贡砖大约 "6x4x1"寸的长方体,砖面四周饰以“回”形花边, 中间印有凸形“ ”字,并衬以青竹图案。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长裕川”更名“生甡川”(“生甡” 是三条江合汇之意, 专指咸宁柏墩地界内的三条河。还有一种说法是清代柏墩大吏雷以諴有 “三生有幸”之意),并注册商标。光绪三十三年 (1907年) 清廷责成咸宁茶商改办“川” 字黄黑二茶。宣统三年(1911年),“生甡川”青砖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民国十六年(1927年),在湖北省第一次国货展览会上被列为一等品展出。
清代末年,由于印度、斯里兰卡、日本等国茶叶的兴起逐渐取代了中国茶叶在欧美的市场,加之俄商、英商渗入柏墩,开设了“顺丰”(俄)“兴商”(英)两家茶厂,用铁制的螺旋式的“洋榨”代替“牛皮榨”,所制青砖茶成本低,质量好,产量高。柏墩原有的几十所茶庄除“生甡川”等少数几家,皆不能与之抗衡而关停。到民国初年,柏墩仅存的几个茶庄年产砖茶1.48万箱,包茶10.2万担。折合300余万斤,从业人员仅2000余人。到了抗日战争时期,除“生甡川”茶庄完整地保存下来,继续生产砖茶外,其余的茶庄均被毁于战火。日本投降后(1945年),由中国银行、西北民生公司、湖南省政府合资组成安化茶叶公民事,在湖南安化和咸宁柏墩设立茶厂,仍旧沿用“生甡川”商标。解放后(1949年),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生甡川砖茶厂由咸宁供销合作社接管。直到1952年与蒲圻羊楼洞茶厂合并迁厂于赵李桥。
1984年,何氏砖茶世家第十一代传人何立贵,在咸宁市委和桂花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恢复了这一传统名牌——生甡川牌青砖茶的生产。他们继承和发扬青砖茶的传统工艺,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用当地的优质茶叶和桂花为原料,手工精选,原汁发酵,高温蒸制,用檀木模具液压成形,木炭烘焙干燥,使砖茶成品不但外型方正,坚固美观,图案清晰,色泽青褐,汤汁红亮,香气纯正,滋味浓醇,无铅无毒,洁净卫生,保持了茶叶原有的营养和药性成分。尤为其他厂产品所不及的是,在加工、发酵、烘干阶段,正是桂花之乡桂花盛开,百里飘香之时,茶叶自然吸附了桂花的幽香,因而产品香型独特,汤汁呈橙红色,口味界于砖茶和乌龙茶之间。用它冲泡品饮,可生津止渴,清心明目,提神益思,清热解毒,消食化腻,止泻利便,理气祛痰,促进新陈代谢,延年益寿。用它煎汤外洗,可以镇痛止痒,消炎化肿,去腐生肌。产品置于通风干燥处,久藏益成珍品。将饮用后的剩茶渣晒干后存放到冬天,用来喂马、羊、牛,既能保膘催肥,又可增强牲畜的御寒能力。
1998年7月23日,国家民委、经贸委、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行文,确立“生甡川”砖茶制品有限公司为九五期间全国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企业。
“生甡川”砖茶今天成为我国北方牧区抢手的商品,供不应求,同时运往蒙古、俄罗斯、日本、西欧和北美。
有一位诗人在品饮“生甡川”砖茶后,即席赋诗。
“生甡川 生甡川
一条不息的河川
映着蒙古草原的马蹄
流进第伯聂耳河的歌声
整整四百年!
生甡川 生甡川
这不是一条河流的名字
这是一枚心形绿叶泡制的浓茶
从乾隆帝的壶嘴流出
清香遍五洲!
生甡川 生甡川
你流的是鄂南的春天
你流的是桂乡的亲切
在一个时代的入海口
你叩响了每一颗起伏的心灵!”
生甡川砖茶厂现任厂长何立东是一位儒商。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一直在省机关工作,在乃兄何立贵去世后,担纲起何氏家族的基业,为使“生甡川”的历史品牌生命不息,先后筹款1400万元,建立现代化生产线,产量达到1000万斤,发挥“生甡川”品牌优势,开发“”系列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跻身民族用品企业的先进行列,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民族事业做贡献。